欢迎访问液压与气动官方网站!

2022年, 第4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2-10-15

  • 全选
    |
    理论研究
  • 陈俊翔, 高春莹, 李智, 吴璇, 艾超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01
    摘要 ( 115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挖掘机动作协调性难以客观评价的问题,以影响挖掘机动作协调性的多指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提出了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难以量化的挖掘机协调性指标进行权重分配,采用隶属函数来量化定性指标,引入逻辑系数K克服加权求和的线性补偿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此方法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解决了挖掘机动作协调性评价多目标、多准则、无结构特性以及难以完全定量的复杂决策问题。最后,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该评价方法计算结果的客观性。
  • 高泽坤, 王心如, 吉晨, 时文卓, 李世振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9-1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02
    摘要 ( 99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挖掘机多路阀回转联阀口部位采用CFD仿真的方法对阀口流道进行数值模拟。在Fluent软件中采用基于压力基求解模型、绝对速度公式方法和Realizable κ-ε湍流模型对多路阀回转联阀口流场进行稳态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阀口开度、入口速度和出口负载下的速度和压力仿真云图,得到具体影响效果,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结果表明:阀口开度的改变会显著影响阀口处流体的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阀口对流体具有节流作用,阀口开度越小节流作用越大;入口速度的变化对流体的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影响不大,但是会明显影响流体的速度, 而对于压力大小的影响较弱;在 Fluent 仿真软件中,当设定边界条件为速度入口和压力出口时,对于出口压力,只改变压力的大小,对压力场分布基本不产生影响,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
  • 综合应用
  • 李昭阳, 关广丰, 熊伟, 王海涛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8-23.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03
    摘要 ( 89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电液振动台是大型结构正弦振动模拟实验的关键设备。受液压系统频宽及系统中存在的死区、摩擦力等因素影响,正弦振动实验中加速度输出信号存在跟踪精度低、波形失真度大等问题。为提高电液振动台控制精度,提出正弦振动自适应逆控制及谐波抑制复合控制策略。通过带遗忘因子的RLS算法构建自适应逆控制器,提高正弦波形的跟踪精度。基于快速块LMS算法构建双次自适应谐波抑制控制器,减小系统加速度输出信号波形失真度。最后通过振动台实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 理论研究
  • 刘闯, 臧家林, 姚怀宇, 陈时健, 朱京梅, 金瑞兴, 钱锦远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24-30.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04
    摘要 ( 60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保障核电站安全稳定运行,针对核电站关键超压保护设备主蒸汽阀站,研究了其先导阀在不同超压速度下的动态特性,并分析了在先导阀开启过程中响应时间和阀杆瞬态受力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增大超压速度会使VS66和NICO先导阀的响应时间降低;当超压速度达到3 MPa/s时,NICO和VS66阀杆的最大受力值均大于其超压速度在0, 1, 2 MPa/s时的最大受力值。
  • 综合应用
  • 乔佳楠, 权龙, 葛磊, 黄伟男, 秦涛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31-39.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05
    摘要 ( 107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液压挖掘机上车回转系统起动时,由于大惯性、高起动压力而造成大量的溢流损失;制动时回转动能转化为热能,能量损耗大。为此提出主被动复合驱动回转系统,在主驱动回转系统的基础上增设被动回路,被动液压马达用于降低主驱动液压马达的驱动功率及回收制动能量;为降低起动过程中的溢流损失,对主动回路采用进出口独立控制。针对主动马达和被动马达不同排量比对蓄能器压力的影响,提出了改变被动马达排量的优化方案。首先,进行元件匹配计算;然后,建立挖掘机主被动复合驱动回转系统联合仿真模型,与原机回转系统进行能耗对比。结果表明:主被动复合驱动系统在1个工作循环内能耗降低了35.9%~53.1%,实现了节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 理论研究
  • 方子帆, 左新球, 熊飞, 王佳佳, 谢雪媛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40-49.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06
    摘要 ( 70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以振荡扑翼波浪能发电装置的液压转换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种含有多腔油缸的液压转换系统,将波浪能转换为可利用的机械能。以波浪能高效采集和液压转换系统稳定输出为原则,设计一种多腔油缸并确定液压转换系统的组成及各元件的具体参数。针对不同海况,通过改变电磁阀换挡策略,实现对波浪能的采集,调节蓄能器的个数和预充压力使液压系统高、低管路的压力保持稳定,通过液压马达能够稳定输出机械能。运用AMESim仿真平台搭建采集机构和液压转换系统模型,模拟3级、4级和5级海况下采集机构的运动响应作为系统输入,分析液压转换系统的有效性、输出稳定性和转换效率。仿真结果验证,所设计的液压转换系统通过改变电磁阀换挡策略,能够实现对波浪能的高效采集,并有效提高液压转换系统的稳定性和转换效率。为振荡扑翼波浪能发电装置的液压转换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综合应用
  • 强彦, 杨丹丹, 孙辉, 赵保才, 邹洪波, 魏列江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50-56.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07
    摘要 ( 139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功放电路难以满足大功率高频响比例电磁铁线圈快速充放电要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推拉储能原理的PWM功放电路。在比例电磁铁功放电路中设置储能模块,当线圈需要快速充电时,储能模块释放能量,补充供电电源电流输出;当线圈需要快速放电时,储能模块充电吸收能量,从而缩短线圈的充放电时间。针对功率79 W、额定电流3.3 A的某比例电磁铁线圈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表明:相比传统的反接卸荷式功放电路,该推拉储能式PWM功放电路充电时间缩短24%,放电时间缩短45%,显著提高了大功率比例电磁铁的响应速度。
  • 理论研究
  • 任伟, 苏文斌, 孙辉, 刘灿杰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57-63.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08
    摘要 ( 47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引压管对阀内流场影响的计算和分析方法,以四阀芯阀口独立控制阀为研究对象,在试验验证阀腔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运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了引压管结构参数对阀内流场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引压管较优内径参数。结果表明:在四阀芯阀口独立控制阀内,引压管内径在8 mm以下时,由于引压管对阀腔整体结构改变较小,对其所在阀腔截面面积改变较大,因此增设引压管对阀腔进出口压差的影响小于引压管所在阀腔截面平均速度;引压管对其所在阀腔截面平均速度的影响随引压管内径增大而增大;综合考虑传感器工作需求与引压管对阀内流场的影响,确定引压管内径取4 mm为宜。对后续液压阀阀内压力测量中引压管的结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综合应用
  • 于金革, 卜忱, 吴帅, 李立, 明强, 马占元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64-70.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09
    摘要 ( 56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FL-51风洞的阵风模拟需求,研究了电液伺服摆动缸独立驱动叶片的阵风发生器,通过结构解耦、控制同步的方式,简化了发生器结构,从而降低了运动过程中与叶片及洞体的耦合振动。研究了高频同步位置伺服控制算法,提高了发生器叶片的摆动幅度和频率,实现了发生器不同振幅、不同频率、不同波形的组合运动。通过装置测试与阵风流场校测,结果表明:电液伺服摆动马达驱动能力强、动态高、生成的正弦波精度高,在来流风速70 m/s下可稳定工作,能产生符合测试要求的高品质单频和多频阵风。
  • 理论研究
  • 魏小玲, 冯永保, 韩小霞, 何祯鑫, 郭杨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71-7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10
    摘要 ( 52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圆弧齿轮泵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齿轮泵存在的困油和流量脉动问题,然而,齿轮泵加工过程与装配安装相关的中心距误差对圆弧齿轮泵出口流量脉动特性有重要影响。推导了圆弧齿轮齿廓方程,并建立了圆弧齿轮泵内部齿腔压力模型,齿腔容积模型及流量脉动模型。在不同中心距误差下,分别在轻负荷工况(600 r/min,2 MPa)和中等负荷工况下(1480 r/min,8 MPa)进行流量脉动仿真。结果表明:当中心距误差在0.01 mm以内时,圆弧齿轮泵的出口流量逐渐增大,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随着中心距误差增大到0.02 mm,圆弧齿轮泵的出口流量大幅度减小,该泵的动态特性变差。因此,需将中心距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中心距误差为0 mm及0.01 mm时,主从动齿轮的齿腔容积未发生较大变化;当中心距误差为0.02 mm 时,主、从动齿轮齿腔提前进入啮合,预示啮合位置发生变化。
  • 李娜娜, 冀宏, 魏列江, 刘新强, 刘亚斌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78-86.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11
    摘要 ( 57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影响数字比例阀先导级高速开关阀响应特性的主要因素,以常闭高速开关阀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该阀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分析了数学机理,运用ANSYS电磁仿真软件建立高速开关阀轴对称二维瞬态电磁模型。通过对高速开关阀电磁特性分析及实验测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基于该模型在不同线圈匝数、阀芯质量、线圈内阻、复位弹簧刚度、衔铁与挡铁吸合接触面积时,对高速开关阀阀芯运动各阶段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了影响高速开关阀响应特性的主要设计参数。结果表明:线圈匝数对高速开关阀响应速度的影响最大,当线圈匝数增加67%时,高速开关阀开启时间延长27.8%,关闭时间延长11.6%,总响应时间延长21.6%;线圈内阻、阀芯质量与复位弹簧刚度3个因素对高速开关阀响应速度的影响次之,环形接触面积对高速开关阀总响应时间影响较小,磁轭壁厚对高速开关阀运动各阶段响应时间基本没有影响。
  • 郭志敏, 苏琦, 张付, 徐兵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87-92.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12
    摘要 ( 88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灾难救援机器人能够在危险环境下代替人类实施救援任务,由于灾害现场复杂多变,空间紧张,救援机器人往往需要在重载条件下进行工作。大型液压机械臂末端夹持装置,存在阻尼低、刚度弱、易振荡等固有缺陷,且夹持装置直接与环境接触,其耦合规律复杂,阻尼/刚度性能难以精细调控,夹持装置不能实现柔顺控制,极大限制了机械臂与环境的交互,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采用阻抗控制中的导纳控制,对救援机器人的末端液压夹持装置进行柔顺控制,通过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搭建夹持装置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导纳控制器的夹持装置与环境柔顺交互,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 综合应用
  • 张堃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93-9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13
    摘要 ( 59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救援用氧气呼吸器检测仪是检测氧气呼吸器的重要装备,为了方便救援使用,要求检测仪体积小、功能全、气密性好。据此,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五位四通旋转型换向阀;通过转动旋转钮,带动控制通路转盘,从而控制阀芯组件,对换向阀的各通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检测仪的不同功能;该阀采用了弹簧力和特殊结构的环形增强密封铜套相配合,通过O形圈密封,增强了阀的承压能力,密封性能更好。运用仿真技术对阀体中的阀芯密封性进行了受力模拟,同时将旋转型换向阀加工成实体进行了密封性能实验,实验结果与仿真相吻合,并将旋转型换向阀运用到了氧气呼吸器检测仪上。
  • 韩小霞, 冯永保, 谢建, 魏小玲, 李良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99-10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14
    摘要 ( 61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宽温域下电静液作动器的液压缸活塞格莱圈密封性能,基于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建立了考虑油液黏温特性的最大启动压力和泄漏流量的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计算得到活塞密封接触面间的接触压力,通过逆解法求解一维雷诺方程得到密封接触面间的油膜厚度,从而定量计算出密封结构单行程的最大启动压力和泄漏流量,并分析了介质压力和温度对最大启动压力和泄漏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介质压力升高会导致活塞动密封有效工作的温域变窄,最大启动压力降低,泄漏流量增大;温度每增加20 ℃,泄漏流量降低量不低于25%,最大启动压力降低量不低于15%,即温度适当升高有利于降低最大启动压力和泄漏流量,但过高的温度将增加格莱圈失效的风险。
  • 工程技术
  • 周远, 王雷, 梁志伟, 孙鹏, 罗江, 朱艳芳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08-114.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15
    摘要 ( 77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提高舱外航天服供氧通风能力,对其引射器进行优化设计。采用一维气体动力学模型建立喷嘴控制方程;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喷嘴等熵效率,设计缩放喷嘴;采用3D打印技术加工不同结构的引射器;利用氮气进行常压引射实验,研究挡板位置、喷嘴类型与喷嘴出口位置(Nozzle Exit Position,NXP)等结构参数对混合流量的影响,寻找最优的引射器结构。研究表明:挡板位置对引射器混合流量的影响与喷嘴类型相耦合。前移挡板,亚音速引射器混合流量可提高56.90%以上,而超音速引射器则降低12.08%以上。将渐缩喷嘴换为缩放喷嘴,混合流量可以提高1.81倍以上;对于挡板前移的亚音速引射器,则可提高36.90%以上。所有亚音速引射器均无法满足当前性能要求。然而,对于超音速引射器,对于所有的NXP,在典型工况下引射器循环量均可满足要求;存在最优的NXP使得混合流量最大。NXP为6 mm时,超音速引射器混合流量最大,为144.83 L/min(工作流绝对压力为0.503 MPa);在全工况下(工作流表压为0.30~0.55 MPa),混合流量可至少提高1.59倍。设计的最优引射器测试结果均满足性能要求。
  • 理论研究
  • 魏列江, 刘榕民, 强彦, 姜宏暄, 胡铮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15-121.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16
    摘要 ( 90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齿轮泵端面间隙是内泄漏和黏性摩擦损失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大小主要由浮动侧板背面高压油压紧力与其所受端面油膜反推力平衡状态确定。针对某型号齿轮泵,考虑了端面间隙、油液含气量和油液蒸发等因素对反推力压力分布的影响,采用CFD方法计算获得常用工况下5组给定端面间隙对应的端面油膜反推力,由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间隙小范围变化时的端面油膜平均反推力线性化方程,求解现有总功率损失最小条件下最优端面间隙值,将其代入端面油膜平均反推力方程,反解出浮动侧板背面所需高压油压紧力。据此,通过调整浮动侧板背面高压区形状,使齿轮泵的实际端面间隙在常用工况下处于最优值。对实际工程中确定齿轮泵最优端面间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涂琴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22-131.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17
    摘要 ( 82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受制造业从业人员流失,液压与气动技术应用广泛且技术更新较快,高职更偏重知识应用等因素影响,《液压与气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迫在眉睫。因此,从机电类专业的特点出发将“培养具有大国情怀与生活担当的智能装备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课程思政目标,从专业知识的背景元素、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3个层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涵盖大国工程、工业应用、生活应用等3个角度的课程思政案例库。采用“在需处引、在用中融、在分析中通”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法,以及“从情入理、由理及思、情思互通”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方法。秉持“从需求中来,到需求中去”的理念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知识学习、技能传授与价值观塑造同向同行。
  • 工程技术
  • 杨明明, 熊娜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32-13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18
    摘要 ( 54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恶劣作业环境下传统主从机械手控制系统存在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问题,研制了一种以单轴工作台和精密压力调节器为主、气动定位装置为辅的机械反馈式主从机械手控制系统。首先,研究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一个工作示例;然后,设计了一种气动定位装置,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建模;其次,制备了系统的原型实验装置,并单独对气动定位装置进行了阶跃响应实验;最后,对整体系统进行了阶跃响应、重复输入响应和手动单调增加输入响应等多方面特性分析,并将观测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各种响应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该系统在气管长度为20 m左右时,阶跃响应的上升响应延迟在0.2 s以内,目标位移的误差约为2.2%;系统通过改变皮带轮齿数,可以任意缩放主机位移并传递给从机,十分适用于作业速度相对较低的应用场合。
  • 毛文亮, 赵彦军, 柴红强, 李广东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39-14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19
    摘要 ( 41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气液联合式碎石器内部出现的气蚀问题,在建立基本控制方程及质量输运方程的基础上,根据碎石器结构原理同时参考主机液压系统管路布置,搭建了包含动力系统及控制系统的整机AMESim仿真模型。之后,基于影响气穴的参数类型及对应取值范围设计了正交试验方案,并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得了提高活塞后腔最低压力的最优水平组合。最后,对于集中参数模型无法反映流体质点运动空间的不足,进行了CFD模型与AMESim输出最优参数组合的联合仿真,并和AMESim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活塞后腔出现最低压力的时刻与活塞运动至下死点的位置完全对应,这也与实际工程中出现气蚀真相的位置十分吻合;活塞前腔杆径是影响最低压力的主要因子,同时最低压力与杆径及蓄能器初始容积都呈负相关、与蓄能器压力正相关,与工作压力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采用最优水平组合时,AMESim计算得到的最低压力为2.29 MPa,而CFD仿真获得的最低压力为1.016 MPa,其远高于工况条件对应的空气分离压。
  • 综合应用
  • 张峰, 刘姿, 管博文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49-156.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20
    摘要 ( 43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批次液压泵滑靴铜层出现掉块、剥落等问题,对液压泵的使用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分析了滑靴铜层剥落的内在原因与滑靴双金属扩散焊层孔隙有关,采用工业CT技术检测扩散焊层孔隙并制定检测要求;选定缺陷最大的滑靴作为研究样本,仿真分析其扩散焊界面缺陷处的应力分布和损伤判据,并通过220 h耐久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试验泵运行良好,性能稳定,分解后检测样本滑靴扩散焊界面缺陷试验前后稳定无变化,确认该批次液压泵安全可靠,可以继续使用。为液压泵工程应用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
  • 理论研究
  • 李少军, 吴振鹏, 董博闻, 吴小艳, 宋海龙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57-163.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21
    摘要 ( 56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织构的深度和载荷对油膜的润滑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然而,在载荷变化的情况下,润滑膜的最小膜厚和黏性阻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不同载荷下,最佳织构深度的选取还需系统地进行分析。通过建立沟槽型织构流体润滑模型,分析了织构的深度以及承载力对摩擦副的油膜厚度、压力、剪切力、以及摩擦因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承载力一定时,油膜厚度随织构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89 N载荷下时,存在最佳油膜厚度6.4184 μm,此时织构深度为2.97 μm,摩擦因数为0.0162。
  • 王苗苗, 周俊杰, 朱泽胜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64-169.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22
    摘要 ( 53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空化是影响液压系统动态特性的重要因素,为此开展了轴向柱塞泵低压环境下的工况研究。考虑气液两相混合油液的密度、体积弹性模量和黏度的影响,限制入口油腔的最低压力,建立轴向柱塞泵的压力流量模型,计算获得轴向柱塞泵在不同工况下的流量特性,并通过试验验证。研究表明:负载增大导致更严重的空化以及泄漏,并使容积效率降低;轴向柱塞泵在达到临界流量之后,转速提升只会加剧空化,而不能提升流量;最大容积效率出现在临界流量产生之前。为轴向柱塞泵低气压性能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撑。
  • 工程技术
  • 杨民强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70-181.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23
    摘要 ( 161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直径泥水盾构机液压系统,结合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开展的芜湖长江隧道项目进程中使用的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围绕盾构机的工作原理及主体结构、盾构机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组成成分,对盾构机液压系统故障类型及故障诊断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目前盾构机液压系统的相关技术发展现状,为盾构机领域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相关行业技术人员深入研究盾构机液压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故障诊断方面提供帮助,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 理论研究
  • 刘晨荣, 魏海涛, 张晓丽, 王宏亮
    液压与气动. 2022, 46(10): 182-18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2.10.024
    摘要 ( 41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仿真技术分析锻造操作机制动过程,指出马达出口压力控制是操作机制动控制的关键,采用比例溢流阀控制马达出口侧压力,可解决操作机停车振荡,实现操作机平稳快速停车。利用速度反馈比例控制溢流阀,当比例增益一定时,操作机制动距离与制动瞬时操作机的速度满足二次函数关系。为提高定位精度,引入比例增益补偿系数,并在大量仿真基础上总结了速度反馈比例增益及补偿系数的计算方法。提出基于速度预测的锻造操作机大车定位控制方法,仿真验证提出的控制方法有效,对于目标操作机任意指定步长,其定位精度均可达到±0.5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