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液压与气动官方网站!

2020年, 第0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0-02-15
  

  • 全选
    |
  • 陆亮, 吴海军, 乌建中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风机叶片作为风力发电中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件,运行期间将承受大量外部载荷,极易发生疲劳失效,导致严重经济损失。为了保证叶片疲劳寿命达到设计要求,叶片装机运行前必须进行疲劳测试。测试时,叶片上的测试弯矩作为衡量叶片损伤的指标通常与预先设计的目标弯矩相差较大。为了使疲劳测试对叶片造成的损伤接近叶片实际损伤,需要在测试前采取相关措施缩小弯矩误差,此过程称为弯矩匹配。近年来叶片尺寸逐渐大型化,大型叶片的疲劳测试技术与弯矩匹配方法已成为研究的重点。概括了疲劳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系统介绍了现有弯矩匹配研究方法,为大尺寸风机叶片疲劳测试的开展提供支持。
  • 理论研究
  • 储景瑞, 高隆隆, 何文凯, 李宝仁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9-14.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设计了一种大减压比高压气动比例减压阀,采用先导控制方式,通过调节比例电磁铁推力控制减压阀输出压力。通过进气阀芯与先导阀芯联动,调节进入控制腔气量,从而控制主阀芯开度,调整主阀芯节流作用,最终控制减压阀输出压力,达到输出压力与电磁铁推力动态平衡。控制腔的压力受控制腔进气阻尼孔大小、排气阻尼孔大小及进气阀开度影响。为此,建立了该比例减压阀的动力学及热力学数学模型,根据动力学及热力学数学模型搭建比例减压阀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主阀芯控制腔进气、排气阻尼孔参数与进气阀芯开度间耦合特性对该比例减压阀输出压力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该比例减压阀结构,提高减压阀输出压力控制精度及响应速度。本研究对同类型高压气动减压阀优化设计及输出压力控制性能的提高提供一定参考。
  • 胡建军, 潘哲哲, 杨子文, 姚静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5-22.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设计并加工了一种自激振荡型气动喷嘴,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探讨了该喷嘴的无量纲结构参数长径比、腔径比以及运行参数对自激振荡效果的影响。运用延迟分离涡模拟方法,对自激振荡型喷嘴的内外流场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自激振荡脉冲射流的产生机理。结果表明:内置特定空腔结构的气动喷嘴可以实现出口压力的高频振荡,实验工况范围的最优参数组合为长径比、腔径比,振荡频率达104数量级,振荡的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范围为0.02~0.36。非定常计算结果表明,喷嘴空腔内锐边结构对高速射流剪切,造成不稳定涡系周期性产生、迁移和湮灭是喷嘴内外流场压力振荡产生的根源。
  • 综合应用
  • 杨国来, 白京浩, 张明明, 王文宇, 金晶, 黄付田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23-29.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柱塞型电磁式往复泵结构简单,易于微型化,但单向阀配流和单柱塞结构使泵的流量脉动问题严重,造成泵体的振动和噪声。将差动泵的差动原理应用于柱塞改进,采用三单向阀配流和有面积差的内截面动子柱塞结构,使柱塞在一个行程内两次排油。基于AMESim软件,建立电磁式往复泵简化模型。在固定节流阀开度下,分别改变小柱塞腔内截面直径和3个配流单向阀弹簧刚度及预紧力,分析其对往复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小柱塞腔内截面积比影响泵的流量脉动,单向阀弹簧刚度影响压力损失,弹簧预紧力影响稳定性和流量连续性。
  • 杨友胜, 王杰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30-35.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水液压提升阀中的锥面密封问题,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锥面密封结构的二维轴对称模型,对其进行密封性能分析。分析了不同预压缩率、不同密封压力作用对O形密封圈所受最大接触压力、最大Mises应力的影响,确定了密封圈的易失效位置以及接触面的压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压缩率及密封圈所受液体压力的增大,密封圈所受到的最大Mises应力及接触面最大接触压力随之增大;带圆倒角的密封槽口或减小密封间隙,能有效减小密封圈挤出时密封槽口对密封圈的剪切应力,从而提高密封圈使用寿命,为水液压提升阀等液压元件的锥面密封结构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 李钊, 林慕义, 曹海岐, 陈勇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36-43.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复合储能式装载机具备多种能量回收再利用功能,但由于工作工况复杂多变,无法选择与之匹配的最优控制器,使得其控制性能和经济性能并未达到最优。利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识别模块进行工况识别,并依此匹配相应控制器,然后通过整车仿真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整车控制性能和经济性能均得到显著提升。通过dSPACE进行硬件在环试验,试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优化切实有效,为整车控制器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
  • 李少年, 张磊, 赵茹, 胡振铭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44-49.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建立双作用子母叶片泵配流副的油膜体模型后,运用CFD软件对其流场区域进行流场仿真,得到该配流副油膜的压力和速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油膜高压区主要集中在排油阻尼槽和排油区的叶片中间腔分油槽附近。双作用子母叶片泵配流盘配流均压槽较多,使得配流副油膜油液的流动较复杂,油液流动速度很快,且由于油膜内部存在射流现象,导致在高压槽附近出现了负压区域。当转速增加时,压力分布的规律并不会随着转速的增加发生太大的改变,但全速度在油膜高压区由于动压作用的影响反而会减小。径向速度主要受压差作用影响,随着转速增加基本没有变化。
  • 理论研究
  • 耿冬寒, 金龙, 李秀兵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50-5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主要提出了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的新型动力装置,将自由活塞斯特林发动机与往复式柱塞泵耦合,构成自由活塞斯特林增压泵,为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提供动力。首先,通过分析该发动机的结构和运行机理,建立自由活塞斯特林增压泵质量-液压力-阻尼系统;其次,利用实用等温模型分析法对斯特林发动机进行热力学建模,利用流体力学对液压腔压力变化建模,以及利用牛顿定律对系统活塞动力学建模;最后,借助MATLAB软件对系统建模进行求解分析,求出新型增压泵的输出功率和流量。结果证明该增压系统的设计符合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的需求,并可正常运行。
  • 任晓军, 虞鸿基, 尤旺, 高蕾, 刘勇, 王振海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58-63.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液压转向系统作为智轨电车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满足响应的快速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等动态特性要求,需要对系统动态响应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基于此,利用AMESim建立了智轨电车液压转向系统仿真模型,对关键元件比例伺服阀进行了详细建模,得到了液压转向系统频域带宽,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通过仿真模拟,结合理论分析,探究了伺服阀零位重叠量、液压缸的泄漏量及蓄能器容积对液压转向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伺服阀为零重叠,液压缸无泄漏且蓄能器容积为1.6 L时,液压转向系统具有较佳的动态响应特性,为液压转向系统优化设计及维护保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徐青瑜, 刘胜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64-70.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气动多腔室型软体驱动器可以通过简单的控制产生复杂的运动。提出并设计了0°PN和60°PN两种多腔室仿生章鱼爪软体驱动器。0°PN软体驱动器能够进行二维弯曲运动,60°PN软体驱动器在0°PN的结构基础上更改腔室角度,能够实现三维空间的弯曲和扭转,形成螺旋结构。使用Abaqus软件对软体驱动器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两种软体驱动器的气压-位移变化曲线、气压-末端输出力变化曲线。利用模具浇铸法制作0°PN和60°PN软体驱动器,并开展两种软体驱动器在不同气压下的弯曲试验和末端输出力的测量试验,实验与仿真结果一致,结果表明60°PN软体驱动器的气压承载能力提高1.5倍,末端输出力提高1.8倍。
  • 罗艳蕾, 屠松庭, 石立明, 罗瑜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71-7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基于负载敏感设计的山地液压割草机工作回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回路的工作原理,并通过AMESim平台建立负载敏感泵模型和整个工作回路的仿真模型,验证工作回路设计合理性。分析了该系统在变负载工况、变流量饱和工况下的性能,分析了阀后补偿在负载敏感中的抗饱和能力,分析了在负载敏感泵中的恒压阀与LS阀的右位通道上有无阻尼孔及该阻尼孔大小对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证实基于负载敏感理论设计的山地割草机工作回路系统是切实可行的,能为设计山地液压割草机提供理论支撑。
  • 综合应用
  • 刘桓龙, 蒋越, 李志伟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78-85.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蓄电池轨道工程车下坡行驶时,为保证下坡安全通常利用摩擦制动调节车速,而反复的摩擦制动会使得制动闸瓦温度升高,增加安全隐患。现有蓄电池轨道工程车由于电机功率限制,能够提供的再生制动力不足以与下坡时的负载平衡。结合实际应用,将液压混合动力应用于蓄电池轨道工程车上,基于最大程度回收下坡能量的思路,提出了一种利用液压再生制动力平衡下坡负载的控制策略,优先采用蓄能器回收能量。重点研究了下坡速度的稳定性、电机回收能量时转速的稳定性以及下坡时轨道工程车的能量效率;采用模糊PID控制以适应轨道工程车运行工况的变化。仿真结果验证了下坡缓速控制的有效性,轨道工程车在下坡过程中速度平稳且具有相对较高的能量效率。
  • 王勇刚, 职山杰, 尤凤翔, 赵翔鹏, 田宏伟, 沈晓峰, 徐宇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86-91.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液压与气动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跨学科整合知识能力,把能力培养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3+4”生源的液压与气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机电“3+4”学生对液压与气动控制课程的理解与应用为目的,将中职与本科教育进行有机衔接,对 “3+4”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作用,也可为其他高校进行相关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 理论研究
  • 徐宝林, 王俊杰, 陈英龙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92-9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鱼雷舵机电液伺服驱动系统中存在的压力脉动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动静液作动器的鱼雷舵机系统,采用交流伺服电机通过联轴器驱动微型液压泵,控制微型定量泵的旋转速度,改变进入整个鱼雷舵机的流量,最终实现鱼雷作动器的精确运动,能够有效减小系统脉动,并提高系统效率至70%以上。通过鱼雷舵机伺服系统的计算,对其必要元件选型,并采用AMESim仿真,当作动缸末端位移量在0.021 m趋于平稳时,此时EHA舵机系统受力均大于2500 N,调整时间为0.2 s,且幅频特性为16 Hz,相频特性为41 Hz,保证了鱼雷舵机系统的快速响应,仿真结果满足工作需求,对鱼雷舵机的研发有重大理论意义。
  • 刘齐, 孙国栋, 耿德旭, 赵云伟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99-104.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自主研发了轴向位置及驱动力可控制的新型气动柔性轴向驱动器,驱动器采用双气囊结构,中部设置有导向轴,在保证驱动器轴向伸长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横向刚度。根据经典橡胶理论,研究驱动器轴向伸长变形、驱动力与工作气压的关系,并分别得到了驱动器气压-伸长量、气压-输出力公式。通过搭建静力学实验平台,进行相关静力学实验,对驱动器力学公式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驱动器力学公式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驱动器伸长量随工作气压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加;工作气压一定时,输出力与伸长量呈反比;伸长量为0时,驱动器具有的轴向驱动能力最大,且随工作气压的增大呈线性增加;工作气压为0.18 MPa时,最大伸长量为28.1 mm,最大输出力为52.04 N。
  • 于玲, 苏东海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05-109.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煤矿综采工作面高压自动反冲洗过滤器,能在实现乳化液正向过滤及不拆除滤芯的前提下对滤芯前端的污染物进行反向冲洗。针对矿用乳化液反冲洗过滤器的工作过程,建立了正向过滤及反向冲洗两个阶段的污染控制模型,推导出反冲洗污染平衡方程,并引入污染重复过滤因子、分流系数和反冲洗效率参数对反冲洗时间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了各参数对反冲洗时间及污染度的影响特性,为反冲洗过滤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综合应用
  • 李鑫鑫, 吴娟, 高贵军, 邢亚东, 闫志超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10-115.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1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加热效率,降低气体流过风道加热器的压力损失,通过L9(34)正交试验法并结合数值模拟对其结构进行优化。以第一、二级导流板的长度和角度为影响因素,以温升和压降为评价指标,采用Fluent对9种试验方案进行定常模拟。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结构,并对优化前后的风道加热器流场和温度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第一级导流板角度对温升的影响最显著,第二级导流板角度对压降的影响最显著。最优结构时两级导流板角度分别为21°和27°,长度分别为170 mm和150 mm。与优化前相比温升提高2.59%,压力损失降低15.95%,内部涡流减弱,湍流动能减小,气流更加平稳,达到优化目标。
  • 罗艳蕾, 陈旺, 迟宝堃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16-123.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1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定量泵单作用缸的普通平衡回路原理,进行改进设计,构建了一种定量泵可调速平衡回路。对该回路的工作过程、应用场合及动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根据系统遵循的物理定律与规律,通过系统所处的状态构建微分方程。利用MATLAB进行微分方程求解得到系统的特性,并通过改变不同的参数对系统特性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系统数学模型是准确可靠的,同时调定参数也可以对系统特性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单作用缸平衡回路的研究和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 工程技术
  • 林顺洪, 徐明, 李长江, 黄, 罗良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23-130.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1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一种驱动桥壳整体复合胀形的新加工工艺及其胀形装置,结合胀形成型的功能需求,详细分析了管坯变形过程和两次更换中芯缸的作业工序,开发了与整体复合胀形装置相匹配的液压机系统和液压系统,并介绍了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最后,讨论了管坯变形中内模组件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以及液压驱动执行机构作用于内模组件上的承载、位移、速度、加速度变化规律。开发的液压系统使用合理的调速、调压、同步、平衡、缓冲和方向控制等液压回路,驱动外模与内模组件联合承载,具有能耗低、发热量少、冲击小、稳定性好、运动精度高等特点。
  • 和题, 张春鑫, 齐昊, 马琮淦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31-13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2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车型的悬架减振器异响问题,通过台架试验采集了在不同激振频率下的活塞杆轴向振动加速度信号,利用PU探头采集了减振器噪声声速、声压信号。利用声速和声压信号对异响故障进行主观评价,然后对加速度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中分析,根据分析数据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对比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对应性,诊断出该型号减振器发生异响的位置,得到减振器轴向振动峰值频率。对该型号减振器进行三维建模,在ANSYS Workbench中对各零部件和组件求解各阶模态下的固有频率。将模态分析的结果与台架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确定活塞杆组件的五阶和六阶模态是异响的来源。研究方法为减振器的异响诊断和噪声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 综合应用
  • 潘灵永, 吕其宝, 吴刚, 宋满华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38-145.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2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平台型锥阀是液压式天然气压缩机的常用气阀,其结构参数选择直接影响气阀的流通能力,进而影响压缩机的进气量和排气量。针对平台型锥阀,建立了流通面积的理论模型,得到了结构参数与流通面积的函数关系。利用CFD流场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气阀内部气体流速和流线的分布规律,确定流通面积模型,并通过质量流量对模型进行验证。基于AGA8状态方程,分析了不同气体组分条件下的气阀流通能力。根据建立的理论模型,以气阀升程为优化目标,对气阀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参数β增大,气阀的极限升程减小,开启速度提升,另外,锥角和锥台直径随β增大而增大。利用优化方法得到气阀升程的最优锥角和锥台直径,为锥阀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 工程技术
  • 范沿沿, 李建华, 张传斌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46-150.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2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烟草常规多连杆鸭嘴式移栽机进行了结构创新,设计螺旋钻头与鸭嘴投苗器水平连接在一起,随鸭嘴投苗器同步上下移动,利用液压马达带动螺旋钻头高速旋转挖穴,嘴鸭投苗器投苗浇水,实现了小苗井窖式挖穴、投苗和浇水同步机械化作业。通过AMESim软件对井窖式移栽机的液压系统进行了建模分析,通过仿真获得了井窖式移栽机螺旋钻头的作业情况和井窖式作业模块升降机构的工作情况。结果表明,螺旋钻头作业速度稳定,小苗井窖式移栽作业机构上下位置调整响应快,所设计液压系统技术合理,为今后相似情况提供了参考依据。
  • 陈李桃, 刘亚俊, 余昆, 姜长城, 张青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51-154.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2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CFD技术在电梯井道流场仿真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多用于研究高速电梯运行过程中的运动稳定性。目前国内外电梯仿真模型多简化为无框架轿厢,因为结构简单容易仿真,但是简化为无框架模型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尤其是气动特性的影响还需研究。通过采用CFD数值计算模拟方法,针对某电梯公司开发的6 m/s单井道高速电梯样梯,分别建立了三维有框架轿厢-对重仿真模型和三维无框架轿厢-对重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对比。通过分析两种模型中电梯运动过程的气动特性发现,有框架的模型与无框架模型在气动特性上区别较小。
  • 理论研究
  • 方坤, 陶军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55-161.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2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以寻找液压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的薄弱环节,及出现故障时更加快速的找到故障位置为研究目的,对液压ABS系统的组成和原理进行分析,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以ABS系统发生故障为顶事件建造故障树,对故障树进行定性分析,找出ABS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定量分析底事件发生故障的概率及重要度,最后算出各中间事件发生故障的概率。根据各系统发生故障概率的大小,可以为ABS系统故障时的诊断及排查顺序提供合理建议,减少故障诊断过程中的不必要操作,提高了诊断效率,为系统部件的优化与改进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工程技术
  • 李志锋, 王泽河, 刘江涛, 王文涛, 李侠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62-169.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2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玉米收获机静液压驱动系统(HST)传动效率低、燃油经济性差等问题,以4YZB-4F型玉米收获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静液压驱动形式的分析,设计了玉米收获机HMT静液压驱动系统,建立了HMT静液压驱动系统功率流理论模型,并分析了HMT静液压驱动系统的动态特性。通过AMESim软件建立了HMT静液压驱动系统仿真模型,仿真表明:排量比在-1~1之间时,HMT静液压驱动高低速范围为-2.85~11.73 m/s和-1.95~4.97 m/s,速度曲线近似线性,满足玉米收获机无级变速要求,输出转矩特性满足不同工况要求。
  • 吴会刚, 刘昊, 徐鹏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70-174.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2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反映实际物理过程,基于动态接触理论和管道分布参数模型,考虑结构刚度、液容、液感等因素,建立了双伸缩立柱的数学和液压仿真模型。模型解算结果表明,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立柱动态主要由液体容性决定,引起很高的冲击压力;液感效应则会导致冲击瞬间立柱内液体两端出现相位差和压差,并附加高频压力波;缸体结构刚度则引起表观模量的降低。所建模型能够较好地体现立柱的稳态和动态特性,进而与阀类模型开展联合仿真,为高性能立柱控制阀的设计、优化提供支持。
  • 综合应用
  • 孙晓, 栾盈盈, 孙柯, 楼亚斌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75-182.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2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双线圈往复式电磁阀的动态响应速度,建立了双线圈电磁阀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几种双线圈电磁阀驱动电路的导通过程及续流过程。提出一种双线圈电磁阀的导通续流控制方法,将线圈电流转移或回馈提高电流泄放速度,缩短线圈电流下降时间。实验结果表明,与目前电磁阀驱动控制方法相比,提出的控制方法能明显提高电磁阀动作频率
  • 李晓鹏, 李洪春, 杨晓东
    液压与气动. 2020, 0(02): 183-18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2.02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尾轴密封用高速高压唇形密封圈在模拟试验器运转过程中出现的泄漏故障,从唇形密封圈失效后的形貌特征以及结合红外光谱分析,确定唇形密封圈失效的主要原因为:高速、高压差交变载荷作用下,橡胶与金属粘着磨损同时摩擦生热加速橡胶老化,导致材料发生断裂,唇形密封圈密封失效;提高材料的耐高温性以及降低材料表面摩擦系数,能够有效解决唇形密封圈密封泄漏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