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液压与气动官方网站!

2024年, 第4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4-15
  

  • 全选
    |
    理论研究
  • 许家祥, 林振浩, 聂家熙, 钱锦远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01
    摘要 ( 32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液压滑阀是液压系统中的关键控制部件之一,其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实现流量、压力控制。但是运行过程中由于热负荷产生的微小变形会导致阀芯卡滞现象的出现。当阀芯发生卡滞现象时,可能会严重降低液压阀的精度和灵敏度。基于热-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节流槽形状对液压滑阀卡滞力的影响。首先建立了阀内固定开度流道模型,计算获得了不同节流槽形状下阀内流动特性;其次,将流体分析得到的温度场信息作为边界条件加载到热分析中,得到阀芯上的温度分布特性;最后研究了不同节流槽形状下阀芯间隙的变形量,分析阀芯卡滞的变化,为减小阀芯卡滞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
  • 訚耀保, 李天宇, 张玄, 李双路, 李聪, 张鑫彬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9-14.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02
    摘要 ( 26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考虑阀芯与阀套之间的径向间隙,建立具有对称均等负开口量的液压滑阀压力特性数学模型,得到了负开口滑阀的压力特性曲线族及其基本特征,分析了径向间隙和负开口量对滑阀压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负开口量的液压滑阀的压力特性曲线在阀芯位移等于负开口量处存在拐点,在拐点前假设为层流流动,因此负载压力随阀位移变化曲线是线性的,在拐点后为紊流流动,因此负载压力与阀位移成非线性关系;负开口滑阀可弥补阀芯阀套径向间隙的泄漏量,其压力增益随着负开口量的增加而降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为电液伺服阀、高端比例阀以及多路滑阀的研制和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 刘昊东, 李世振, 时文卓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22-29.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海工栈桥是一种在海上作业期间运输维护人员和设备转移的大型海洋工程装备。针对海工栈桥液压系统外部扰动大、模型参数不确定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以海工栈桥液压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建模,推导出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在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的基础上,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液压系统的外部负载扰动以及机械系统未建模部分进行估计,以提高模型预测控制的跟踪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海工栈桥液压系统的状态和扰动具有很好的观测能力,有效提高了模型预测控制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 刘广治, 刘智键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30-3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海底钻机是一种钻探系统完全工作于海底的钻探设备,与搭载船只需要一条具有承载能力的脐带缆即可实现远程的能量供应和通讯控制。受脐带缆承载能力的限制,有限空间、重量内存储更多钻管及可靠、快速的接卸是大钻深海底钻机设计的难点。以60 m海底钻机移摆管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移摆管系统的构成、技术指标和特点,对移摆管系统中机械手回转机构进行了受力分析,推导出了海水阻力矩的方程。利用AMESim建立了机械手回转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输入的线性控制信号的斜率、海水阻力矩等因素对机械手回转机构控制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海水阻力矩对械手回转机构动作的瞬间影响较大,输入的线性控制信号的斜率较大时,会引起机械手回转角度振荡。通过对60 m海底钻机移摆管系统开展室内及海上试验,验证了该系统能够满足60 m海底钻机钻杆接卸及存储的要求。
  • 王一博, 王安迪, 任中永, 许顺海, 张斌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38-44.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轴向柱塞泵的高低压切换通过配流盘结构实现,配流盘上的缓冲槽结构对于降低压力冲击与流量脉动至关重要。为了优化双向柱塞泵的缓冲槽结构参数,分析了缓冲槽结构对出口压力-流量特性的影响规律,计算了在单缓冲槽结构下柱塞泵转向调节时的压力-流量特性,得到优化构型。首先,对缓冲槽的构型与泵输出压力-流量特性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CFD方法对采用单向缓冲槽结构的整泵流场压力-流量特性进行计算,对缓冲槽结构参数与出口流量脉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其次,对单向和对称式的缓冲槽结构的流场特性进行了计算,探究了在柱塞泵正、反转工况下,缓冲槽结构对配流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寻优,计算缓冲槽的优化结构参数,降低了柱塞泵出口的压力-流量脉动。结果表明,对于需要同时应对正反转工况的柱塞泵结构而言,其配流盘缓冲槽结构需要采用轴对称构型,同时前后缓冲槽的结构参数保持一致将有助于获得更稳定的压力-流量特性;前后缓冲槽的优化后宽度角为82.3°,深度角为12.7°,优化后的压力脉动率为0.3%,流量脉动率为13.7%。
  • 陈君辉, 司国雷, 陈川, 史广泰, 孙国栋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45-52.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齿轮泵具有困油、性能低等劣势,因此为了设计出性能更好的齿轮泵,采用外啮合、双圆弧、斜流道的理念设计了圆弧齿轮泵,基于MATLAB软件拟合得出过渡线,计算出齿数、齿宽和螺旋角等重要参数,并通过UG软件设计了几组圆弧齿轮泵,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结构参数对圆弧齿轮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齿数、螺旋角等参数的改变,圆弧齿轮泵的增压能力和流动稳定性也随之发生改变,尤其在齿数较多时,其进出口压差逐渐增大,流道内高速区域较多,啮合区域以及进油腔、排油腔内的二次回流较少,流动更加稳定;随着转速的增加齿轮泵所受应力明显增加,高应力区域主要集中在轮轴交界处以及啮合处,主动轮与轮轴的交界面是等效应力最大的地方。
  • 梁涛, 权龙, 冯克温, 王永进, 郝云晓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53-59.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阀控多执行器复合作业系统节流损失大、动势能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一种多执行器载荷差异储能均衡原理。首先对多执行器系统功率分配特性进行分析,明确了载荷差异产生节流损失的原因是动力源压力与最大负载相匹配,导致其他执行器控制阀产生过大的压力损失。然后建立了载荷储能均衡液压挖掘机联合仿真模型。并设计电液储能单元控制各执行器进油腔的压力相等,从而消除执行器载荷差异造成的节流损失。在动臂、铲斗同时动作时,与流量匹配系统相比,所提系统节流损失降低达75%,系统效率提升39%;同时,电液储能单元实现了传统压力补偿器的压差调控功能,显著提升了系统运行平稳性。
  • 吴忠发, 王文林, 樊友权, 陈文韬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67-73.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优化车端悬挂及其核心部件对提高高速列车的运行动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动车组车辆间减振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阀片式阀系的流量-压力特性,建立了其阻尼特性的参数化模型,并通过产品台架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和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基于SIMPACK软件环境建立了该动车组的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了车辆间减振器阻尼系数对动车组动力学包括会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辆间减振器能明显地抑制车辆正常运行期间车端的复杂横向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还能极大地抑制会车期间车体的大幅复杂横向晃动尤其是车体侧滚,并减小轮轴横向力和脱轨系数,增强高速列车的整体性和安全性。所获得的车辆间减振器参数化数学模型、车辆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及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该车辆间减振器阻尼特性的动力学优选以及减振器产品本身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基础。
  • 杨国来, 杨鹏强, 曹文斌, 谢万耀, 孙丽霞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74-82.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单向阀动态性能是影响磁致伸缩电液作动器中核心部件磁致伸缩泵输出性能的因素之一。已应用于磁致伸缩泵配流的悬臂梁单向阀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随着启闭频率上升而响应性能下降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高频响应双瓣式悬臂梁单向阀,对已有和提出的单向阀进行动态响应分析。通过流固耦合在阀两端输入幅值为60 kPa的正弦压差,对比分析了已有和提出的两种单向阀的响应性。结果表明:随着输入压差信号频率的增加,已有单瓣式悬臂梁单向阀出现了响应滞后和阀口不能关闭的情况,阀口未关闭位移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输入频率每增加100 Hz,阀口不闭合位移增加2.1%;双瓣式悬臂梁单向阀在相同结构参数下频率响应和阀口关闭情况都优于单瓣式单向阀,输入频率每增加100 Hz,阀口不闭合位移增加1%,减少了阀口回流,阀的高频响应优点可以适应磁致伸缩材料高频宽的特点。为高性能智能电液作动器的发展提供支持。
  • 何松, 董志奎, 安会江, 王翟, 张勇斌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91-9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产液压垫位置控制精度差,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型曲线规划方法的最优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泵控液压垫预加速阶段高精度的控制要求,提出了S型曲线规划方法来减小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冲击振动;其次,构建了最优控制二次型函数,并设计了基于速度位置复合控制要求的最优控制策略;最后,搭建了泵控液压垫模拟实验台,对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型曲线规划的最优控制策略相比于传统的PID控制,速度和位置控制都可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将为电液伺服泵控液压拉伸垫的工程推广与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 王大宇, 廖国陆, 欧阳崇钦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98-10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1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多路阀是甘蔗收获机械液压系统的核心元件,用于控制多个工作装置的协同作业。针对其阀口压差变化大,节流温升明显,易造成阀芯变形卡滞的问题,对多路阀阀芯进行了流固热耦合仿真研究。利用Design Model软件抽取对应流道,并建立不同开度的多路阀流场仿真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平台进行不同工况下的流固热耦合仿真,分析对比了双U形和三角形节流槽在不同开度、不同进出口压差工况下,多路阀内部流场的流体速度、阀芯温度及变形的情况。结果表明:双U形、三角形节流槽阀芯最高温度始终在节流槽处;随着阀进出口压差增加,油液的最大流速以及两种节流槽型阀芯的最高温度和最大形变量增大,但三角节流槽型阀芯变形相对较小;随着阀口开度的增加,三角节流槽型阀芯温度及最大形变量均小于双U形节流槽阀芯;三角节流槽型阀芯的最大形变量较双U节流槽型阀芯小25.1%。为农业机械多路阀阀芯节流槽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权凌霄, 孙世博, 狄梦然, 李朋杰, 熊国钦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09-116.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1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制造、加工、装配以及服役过程中,航空液压管路可能存在平面型缺陷。在适航载荷作用下,这些缺陷会萌生裂纹并发生扩展,最终导致管路破裂和油液泄漏。为了在管路产生微裂纹时对其进行故障诊断,采用了自行搭建的航空液压管路模态试验平台和测控系统,对存在环向裂纹航空液压管路的振动信号进行了采集和预处理。而在对管路振动信号进行分解时,由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算法存在模态混叠问题难以获得准确的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s, IMF)。为提高信号处理精度,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 CEEMDAN)和Hilbert变换理论相结合的改进Hilbert-Huang变换方法对航空液压管路环向裂纹进行故障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诊断航空液压管路的环向裂纹故障。
  • 隋帆, 徐东涛, 彭思达, 路庆发, 王成龙, 孟祥瑞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33-141.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1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调节阀流场空化现象会产生空化振动和噪声等不良影响。优化阀内件的结构,抑制流场空化是设计高端调节阀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调节阀内流场的逐级降压,减小空化现象的产生,设计了一种多级降压调节阀的外层套筒和笼式阀座。采用Fluent软件对阀内流场的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流场压力、流量和气体体积分数的分布规律。采用循环式并联流量测试装置,对阀进行流量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方法探讨外层套筒和笼式阀座节流孔孔径、孔数及其交互作用对流场空化的影响,得出最优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在不影响调节阀流量特性的条件下,70%开度时,优化阀内件参数后,最大气体体积分数从0.88下降到0.19,有效地抑制调节阀内流场空化现象。
  • 明涛, 钱自富, 白竹川, 张俊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51-15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2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桌面数纸机采集气道特殊结构,采用SolidWorks分析了真空角跟转盘贴合并相对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形成的采集气道特性。分析真空角下吸气口不同结构形式对采集气道造成的影响以及转盘气道不同形式对采集气道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角下吸气口为椭圆形;转盘检测口直连对外口时,采集气道性能更好。为桌面数纸机采集气道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 董锬, 黄昱杰, 梁云, 唐敏, 贾晓楠, 田伟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73-180.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2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液压过滤材料在过滤过程中会出现过滤比严重下降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滤材过滤性能的稳定性。首先利用Geodict软件模拟了滤材孔径分布不均匀对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均孔径一定的情况下,滤材的最大孔径越大,滤材过滤性能的稳定性越差;然后采用实验探究了成形网目数对滤材孔径分布以及液体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成形网的目数大于等于400目时,不同直径、不同定量的滤材在成形过程中的流失率和孔径分布逐渐趋于稳定,在滤材的物理参数和过滤精度接近时,500目成形网制备的滤材过滤性能的稳定性要高于80目成形网制备的滤材。
  • 刘峰, 张琳, 汪首坤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81-18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2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液黏传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流体传动技术,其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效率高、能实现无级调速等优势。然而由于其内部结构复杂、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受温度影响较大,时变的参数导致模型的参数难于精确获取等因素,因此采用机理对其建模仿真十分困难。针对上述问题,以AMESim软件为平台,基于液黏调速机理建立了包括液压控制模型、轴向动力学模型、旋转动力学模型和负载模型在内的液黏调速系统综合模型,并建立了油膜刚度/阻尼与厚度、润滑油压和转速差的关联模型,进行了不同输入转速下的仿真与试验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液黏调速系统一体化多参数模型可以表现出实际工作中大迟滞、非线性的工作特性,在带排状态下输出转速等参数与实际效果接近,准确度达到92.39%,为液黏调速系统的结构优化、性能评估和精准控制提供验证平台。
  • 工程技术
  • 陈少南, 赵桂生, 刘蕾, 陈国栋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5-21.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负载液压机械臂的柔顺作业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阻抗控制算法进行机械臂柔顺控制。算法根据六维力传感器测量的接触力信息和机械臂末端位置信息,对环境刚度和环境位置实时估计。根据环境刚度和环境位置的估计值,对机械臂的参考轨迹进行修正,实现自适应阻抗控制,以达到更佳的力控效果。开展了液压机械臂管道搬运实验,进行自适应控制算法性能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阻抗控制算法,机械臂采用自适应阻抗控制算法能够获得更好的力控性和柔顺性。
  • 张树忠, 刘意, 郑祥盘, 张雪峰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17-123.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1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泵控非对称缸中存在流量不平衡问题和挖掘机(动臂、斗杆及铲斗)各液压缸的多象限工况,提出一种单双泵控混合分布式挖掘机液压系统。基于挖掘作业时工作装置的各液压缸速度-负载特性,为二象限工况的动臂设计单泵控液压单元,四象限工况的斗杆及铲斗设计双泵并联式泵控液压单元。以微型挖掘机为对象,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和液压系统模型,设计PID位置控制器,在典型挖掘工况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单泵式的效率与双泵并联式的基本相当,但后者在负载力突变时,几乎不产生速度波动;在典型挖掘工况下,所提出的单双泵控混合分布式挖掘机液压系统的总效率为62%。
  • 高韶坤, 艾建军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42-150.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1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小型挖掘机挖掘工况(正负载)下斗杆内收速度慢、系统压力高、存在溢流损失等问题,提出一种斗杆内收节能系统,挖掘工况下,使斗杆内收通过节能阀回油,即斗杆内收流量不再生时增大回油面积。给出了该节能系统工作原理和仿真参数,基于AMESim搭建了斗杆内收节能系统仿真模型,对比仿真了有无节能阀系统的斗杆内收速度、压力、流量等动态特性,分析了节能阀直径对斗杆内收动态特性的影响效果,进行了系统实际应用可行性分析,挖掘机整机测试有效验证了仿真结论。结果表明:引入节能阀,斗杆内收速度增加18%,斗杆油缸进油压力降低65%;节能阀直径对斗杆内收系统输出流量、回油总流量、系统压力影响不大;通过挖掘机整机测得斗杆内收速度提高19%。
  • 综合应用
  • 高天雄, 杜鑫明, 杨柳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60-66.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高速燃油电磁阀作为航空发动机用叶片调节器的关键控制部件,其电磁特性直接影响叶片调节器的控制精度。首先基于Maxwell建立电磁阀数值模型。其次,深入研究磁路材料和外壳壁厚对电磁阀电磁力的影响规律。然后,对比研究极面形状和工作气隙相对位置对电磁力的影响规律。最后,研制了高速燃油电磁阀样机,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磁路材料均为1J22时,电磁力最大;外壳壁厚0.75~1.5 mm时,各工作气隙下电磁力几乎不变;厚度小于0.75 mm时,电磁力随外壳壁厚的减小而下降;工作气隙小时,锥形极面衔铁电磁力小于平面极面,反之,锥形极面衔铁电磁力较大;工作气隙相对位置对电磁力影响有限。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度,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对高速燃油电磁阀电磁性能优化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具有实践意义。
  • 丁二名, 戴开宇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83-90.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设计了一种比例电磁阀内置式连续阻尼可调(Continuously Damping Control,CDC)减振器,分析了其主要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基于流体力学建立了参数化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和试验的方法获得了该CDC减振器的示功特性曲线和速度特性曲线,并从2组特性曲线的形态变化来分析了其阻尼特性的可调范围和调节特点。结果表明:仿真和试验结果相对误差小于10%,仿真模型准确有效;该CDC减振器的阻尼力随着激励电流的增大而减小,这种减小趋势的速率随着激励电流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速度特性曲线的斜率在“拐点速度”之前逐渐变大,在“拐点速度”之后基本不变,且随着激励电流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该CDC减振器在复原行程的阻尼力可调范围为1544~4914 N,压缩行程的阻尼力可调范围为-1415~-1937.7 N。
  • 黄程威, 陆倩倩, 张瑶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24-132.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1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二维(2D)阀的阀芯具有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的2个自由度,可实现先导控制和功率放大。其先导级阀口因节流会产生气穴,引起阀芯振动并伴有噪声,直接影响阀的稳定性。为研究2D阀先导级处气穴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开发了一套可视化实验装置,结合两相流仿真研究,验证了气穴现象与阀口开度、敏感腔体积、节流口形状、入口压力关系密切。结果表明:2D阀先导级高压节流口处的气体体积随阀口开度的增加而减少,直至消失;随入口压力增加,气体体积的变化近似呈线性增长趋势;随着敏感腔体积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平均增长速度达62%,且气体分布变得不规则;矩形节流口比弓形节流口处的气穴受入口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弓形节流口在入口压力增加时,气体体积增量仅为矩形的8%;同时发现,随着气体在感受通道内的扩散,气体边界从最初的类矩形变成多段不规则形状。
  • 杨健, 凌扬洋, 马德江, 张小洁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59-165.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2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某型号伺服机构在随机振动过程中伺服阀弹簧管开裂现象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弹簧管开裂是由于振动台及夹具固有频率与伺服阀衔铁部件一阶固有频率存在耦合,造成伺服阀弹簧管谐振,引起振动量级放大而导致的。为分析不同振动台、不同振动夹具以及同一整机下不同安装通道对伺服阀弹簧管在随机振动时的影响,分别开展了3项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条件对伺服阀弹簧管处的振动量级均有影响,其中16 t振动试验台、随机振动夹具和整机A通道在某伺服机构Y向振动时,对振动量级均有明显的放大作用,易引起弹簧管的谐振并造成疲劳开裂。
  • 程昱杰, 陈冬京, 张昊天, 张晋, 周东波
    液压与气动. 2024, 48(4): 166-172.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4.04.02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液压系统有向集成化、轻量化发展的趋势。液压油箱小型化,会导致油液回油时产生回油冲击,造成油箱内部发生卷气现象,使油液中气体污染物含量增高,影响油液品质,甚至在油箱透气帽处发生油液飞溅现象,影响系统密封性。针对油箱的使用工况,分析仿真模型的适用条件,建立AGV小车油箱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初始情况和结构改进后油箱内部的油液运动状态。对AGV小车进行验证性实验,对比数值模拟结果,回油液面状态相近,仿真模型计算效果良好,基于仿真模型得到能够减轻该油箱回油冲击的油箱结构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