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液压与气动官方网站!

2020年, 第0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20-09-15
  

  • 全选
    |
    理论研究
  • 丁显忠, 曾良才, 陈克应, 湛从昌,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间隙密封液压缸因响应速度快受到了广泛青睐,其最大的缺点是泄漏量较大。结合可变间隙密封液压缸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异质环结构,利用活塞基体材料和异质环的材料弹性变形差异产生的径向变形凸起结构提升间隙密封液压缸密封性能。建立环形异质材料结构引起活塞弹性形变的数学模型,并对活塞-异质环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基于等效夹杂原理(EIM)对异质环不同结构参数、分布参数和材料特性下的活塞径向形变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软质环形结构能使活塞表面产生凸起状变形,硬质材料的环形结构能使活塞表面产生凹陷变形;异质环的长度、厚度等参数能改变活塞径向的最大变形量和最大形变所在的位置;随着异质环埋布深度的增加,活塞的最大变形量会逐渐减小。合理设置异质环的结构和分布参数以及材料特性,能有效减小间隙密封液压缸活塞-缸筒间隙的大小,从而降低泄漏量。
  • 赵乐, 索双富, 张志强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9-13.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0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回转接头密封性能测试需求,设计完成测试平台系统。系统采用PLC控制,实现回转接头各通道独立加载,自动完成数据采集和压力、转速调节控制。利用该测试平台对采用新型组合密封的回转接头进行试验研究,对不同转速、压力下的扭矩等指标进行测试。回转接头工作性能稳定可靠,试验结果可为设计改进回转接头密封结构提供参考。测试平台功能完善,操作简便,自身回转阻力小,性能参数均满足设计要求,可为回转接头性能检测与试验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
  • 综合应用
  • 白亚洲, 郭瑞宇, 卢继霞, 黄俊凯, 程炼, 朱成现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4-21.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0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液压油污染度检测的智能化,提出基于滤膜阻塞技术和液位图像处理相结合进行油液污染度检测的方法。制定了油液污染度检测的总体方案,对用到的部分元件行了简单介绍。研究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得被测液在恒压下通过滤膜的流量衰减曲线的方法,建立了流量衰减曲线与被测液颗粒浓度关系的数学模型,介绍了利用该模型进行污染度定量检测的方法。对同一被测液分别利用颗粒计数器法和该方法进行污染度检测,测试结果表明,尽管颗粒尺寸分布数据和计数器检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但测得的污染度等级相同,说明该方法及检测模型可以满足工程中对油液污染度检测精度的要求。
  • 理论研究
  • 冯君玲, 田慕琴, 贺颖, 王茜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22-28.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0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纵轴式掘进机在垂直升降截割过程中,当截割部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时,作用在截割头的载荷会发生突变,从而引起升降液压缸载荷和活塞运动速度产生极大波动,进而影响截割头受力和截割臂摆速,降低施工精度和掘进机工作稳定性。为了减小升降液压缸载荷与活塞运动速度在换向瞬间的波动程度,在 AMESim中建立纵轴式掘进机升降截割系统物理模型,通过加入PID控制对系统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原有系统与PID控制系统升降液压缸在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时液压缸载荷、活塞运动速度和压力的响应特性。仿真结果表明: PID控制系统与原有系统相比,波动幅度降低,调节速度快;采用PID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截割部在变换截割方向时压力和速度的控制精度,稳定性好,适应能力强,对掘进机截割臂摆动自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 综合应用
  • 刘瑞璟, 张铁柱, 张洪信, 赵清海, 杜善霄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29-34.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0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入口压力的变化会改变转套式配流系统内部流场的压力分布,影响系统内部空化特性。利用流场分析软件Fluent对转套式配流系统的流体域进行仿真计算,设置不同的入口压力,考察空化相关参数随入口压力变化的规律,提出开发适配转套式配流系统的新空化模型将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并应用YST380W型液压综合试验台对仿真结果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入口压力的提高能有效降低转套式配流系统的空化程度,减小最大气体体积分数和空化占比,提高容积效率。
  • 理论研究
  • 马浩钦, 鲍东杰, 秦泽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35-41.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0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常规液压蓄能器储能密度低,影响工程机械能量回收效率的问题,研究飞轮式液压蓄能器在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的应用,目的是提高系统能量回收效率,改善常规液压蓄能器的低储能密度。提出一种基于飞轮式液压蓄能器和四配流窗口轴向柱塞马达的挖掘机动臂泵控系统,利用AMESim软件建立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参数匹配,与挖掘机动臂阀控系统对比分析能耗特性。结果显示,动臂下降过程中飞轮式液压蓄能器能量回收效率为81.7%,储能密度为4.64 W·h/kg,比普通液压蓄能器的储能密度1.7 W·h/kg提高了约2.73倍。
  • 工程技术
  • 李祥阳, 花同宾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42-4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0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液压阀是控制液体流量、压力或方向的元件,是液压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有必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出厂试验。针对目前液压阀综合试验台的高性能需求,设计了一种集机电液于一体的液压阀综合试验台。该试验台采用模块化液压系统、水-油热交换温度控制系统、智能化电气控制及数据采集显示系统设计,具有安全性好、可靠性强、测试精度高、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能够满足同一试验台多项测试的目的。经验证,该试验台实现了行业标准要求的各项出厂性能试验,已达到液压阀性能测试要求,具有良好推广价值。
  • 综合应用
  • 王成龙, 刘延玺, 苗根远, 曾庆良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48-55.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前期单头螺旋式液压缓冲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高速冲击工况下缓冲器快速耗能的需求,提出一种新型的多头螺旋式液压缓冲器。基于Fluent软件,对多头螺旋式液压缓冲器的槽宽、槽深以及直径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仿真分析。探究了不同结构参数对缓冲器水头损失的影响,并与前期研发的单头螺旋式液压缓冲器进行了对比。得到以下结论:多头螺旋式液压缓冲器槽宽以及槽深越小,直径越大,其水头损失越大;相比单头螺旋式液压缓冲器,多头螺旋式液压缓冲器更适应于高速冲击,可控性更好。 
  • 理论研究
  • 庞新宇, 闫宗庆,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56-66.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故障诊断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为油液分析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油液分析技术的智能化,包括油液性能的自动监测、润滑状态的智能识别、磨损故障的自动识别和故障趋势分析等内容。首先介绍了油液分析技术及常用检测仪器,进而详细阐述了国内外机械设备油液分析技术的智能化发展现状,着重介绍了专家系统、图像识别、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支持向量机、远程诊断在油液分析方面的应用特点、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对现存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指出油液分析技术智能化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 王海艳, 姜云春, 于晓, 宋爱利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67-71.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1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内冷油腔的油液流动是缓解防爆柴油机活塞热疲劳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油液的两相流状态,建立压力波微分方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得出油液模态、含气率、有效体积模量以及压力之间的关系。基于内冷油腔试验台验证含气率仿真结果并对油液喷射过程进行测定,得出油液的捕捉率和压力波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油液固有频率随含气率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当含气率低于10%时,等效体积模量随着含气率的增大急剧降低;喷油口和进油口的间距小于105 mm时,捕捉率急剧下降;压力波出现最大幅值所对应的油液固有频率为176 Hz。
  • 曾亿山, 张强, 胡敏, 范一杰, 耿豪杰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72-79.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1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液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中,为了满足风力发电所特有的随机发生和低速大排量工况的需求,以保证可靠高效地吸收风能并将其转换为稳定的流量输出,提出一种内曲线转子驱动径向柱塞数字泵。转子上的内曲线及回程机构曲线导轨驱动柱塞滚柱组件执行往复运动,对转子内曲线与回程曲线设计,进行柱塞组件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分析,分析不同滚柱直径的运动学特性,确定了合适的滚珠直径。仿真结果表明:内曲线转子驱动径向柱塞数字泵在风力低速驱动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稳定性,能够适应风力低速驱动工况。
  • 王文林, 孔新, 樊友权, 戴谋军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80-86.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1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了研究高铁油压减振器的低温阻尼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从减振器油的品质入手,对两种分别注入物理特性指标接近但品牌不同的减振器油的高铁油压减振器样品,进行了低至-50 ℃的低温阻尼特性试验,定性分析了低温条件下减振器示功图产生畸变的机理;针对低温条件下阻尼特性的变化特点提出了其关键技术指标的评价和计算公式,通过对比两种减振器样品低温阻尼特性存在的显著差别,表明物理性能指标数据不能完全反映减振器油的低温品质,需结合产品试验来验证。因此,为了提高油压减振器产品的低温适应性,一方面需要加强高性能减振器油的研制,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开展液压阻尼孔的低温流体力学理论与实验研究。为减振器产品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理论和数据支持。
  • 综合应用
  • 张昕, 高贵军, 钱钰, 李鑫鑫,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87-92.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1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FBD No.8.0型矿用对旋轴流局部通风机,在叶片前缘部分由叶顶到叶根1/3段内开设锯齿结构。利用ANSYS数值分析软件,对比叶片开设锯齿形结构前后的性能曲线和内流特性,探究了前缘锯齿形叶片在不同锯齿结构参数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点下,前缘锯齿形叶片能有效提高叶轮的做功能力和碾压破坏叶片附近的涡,进而提高风机整体性能;一级叶轮前缘开设锯齿形结构对风机气动性能的改善要优于二级叶轮;相对齿高为0.56的一、二级叶轮均使用前缘锯齿形结构叶轮改善风机气动特性效果最佳,其全压与效率分别提高了4.52%和2.53%。
  • 陈贵全, 熊瑞平, 王波, 刘悦沆, 彭博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93-99.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1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如何减小齿轮泵引起的流量脉动,提出了通过采用2个设计参数相同的外啮合齿轮泵合流的方式减小流量脉动,并利用AMESim搭建了双泵合流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探究了两齿轮泵齿轮初始啮合位置相差不同角度时,液压系统对应的流量脉动特性。在双泵合流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模糊控制器根据系统的流量脉动特性及时调整两齿轮泵的转速,可以进一步改善液压系统的流量脉动,并通过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得到了模糊控制作用下的双泵合流液压系统的流量脉动特性。
  • 刘兆领, 胡益菲, 崔路, 朱文锋, 李嘉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00-10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1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齿轮泵的困油问题,给出一种齿轮泵卸荷槽的综合设计方法,并基于计算流体技术完成其内流场特性的仿真分析研究。首先,在某型外啮合齿轮泵基本结构基础上,对卸荷槽进行综合设计,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法并给出设计结果;进而通过计算机CAD技术建立齿轮泵三维模型和流道模型,并利用Pumplinx进行该型齿轮泵的内流场特性模拟仿真,对比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采用的仿真技术能够有效实现该型泵的特性分析;最后,将综合设计的卸荷槽与3种典型卸荷槽进行特性预测及对比,可以表明:相比其他3种典型卸荷槽结构,综合设计的卸荷槽可以有效地缓解齿轮泵啮合区域的困油压力,并减小齿轮泵的流量脉动,有效地改善了齿轮泵的困油现象。所得出的结论对高性能齿轮泵的设计及仿真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 理论研究
  • 王东成, 梁义维, 张晓俊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08-114.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1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矿用外骨骼机器人结构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其系统控制特点,设计出矿用外骨骼机器人的驱动方案,并阐明其驱动原理。建立外骨骼三维模型,在ADAMS/AMESim中完成外骨骼行走性能仿真。进行穿戴实验,对外骨骼小腿液压缸的输出压力和外骨骼机器人与人腿动作响应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与仿真分析基本一致,其中小腿液压缸的实际最大输出压力为4.92 MPa,外骨骼机器人与人腿的响应误差最大值为2.2°。实验证明,该驱动系统动作稳定,响应较快。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矿用外骨骼机器人驱动系统提供了参考。
  • 工程技术
  • 王煜, 黄燕晓, 李书明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15-121.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1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飞机发动机驱动泵出口流体压力脉动对管路结构振动的影响,基于某型飞机发动机驱动泵真实结构参数,建立了AMESim柱塞泵模型,模拟了柱塞泵额定工作状态下液压油出口流动特性,得到流体压力脉动函数表达式。选取液压泵出口段管路结构进行建模分析,将流体脉动函数表达式作为管路入口流体边界条件输入 ,对管路进行流固耦合振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管路的过渡段在流体冲击下产生的变形最大,变形量为1.1774 mm;当流体激励频率接近管路一阶固有频率时,管路发生共振的振幅最大,其中最大振幅为31.227 mm。最后,通过加设弹性卡箍的方法对管路进行优化,优化方法有效降低了流体激励对管路振动的影响。
  • 理论研究
  • 周新建, 位凯涛, 李治, 丁林海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22-12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18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大采高纯水介质液压支架油缸的密封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蕾形组合密封结构,并且建立了其理论分析模型。通过设置不同的直径间隙以及不同的压力载荷值,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其不同直径间隙和不同压力载荷下的最大接触应力值。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当直径间隙为0.55 mm时,其密封性能达到最佳,且在相同直径间隙不同压力载荷下其最大接触应力随着载荷压力的增大逐渐增大,而最大接触应力点在密封体与内外环体相接触的位置。
  • 工程技术
  • 卢岳良, 陈金华, 王岩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28-136.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19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飞机冲压空气涡轮系统(RAT)在低速时启动困难的问题,保证RAT快速完成从启动到正常工作,防止RAT涡轮停转,提出了RAT液压泵的三种卸荷方法,对卸荷机构原理以及基于AMESim的动态特性仿真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性能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三种卸荷方法均实现了小负载扭矩启动,卸荷时出口压力均为低压力;旁通阀卸荷流量为全流量,卸荷损失功率最大,最大冲击瞬时压力最高,适用于排量较小的RAT液压泵;内控恒压卸荷从卸荷阶段过渡到恒压变量阶段调节时间最短;结构上,旁通阀卸荷机构最简单,内控恒压卸荷机构最复杂。
  • 理论研究
  • 夏正兵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37-142.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20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液压挖掘机铲斗位置控制性能,在建立铲斗位置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基础上,分别采用蚁群算法和模糊算法进行铲斗位置PID控制器参数优化,并仿真比较了2种算法优化的系统响应性能和抗干扰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相比模糊算法,在加随机干扰力和不加随机干扰力2种情况下,基于蚁群算法的系统对于阶跃信号的超调量、调整时间、稳态误差等指标均降低;对于正弦信号的最大跟踪误差、平均跟踪误差均缩小5%以上。
  • 刘畅, 张磊, 茆学谦, 刘子毅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43-14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21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机器人对复杂地形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轮式移动和气动跳跃相结合的机器人结构设计和气动跳跃方案;对所提出的气动跳跃方案,进行了动力学建模;通过对模型的参数估计,计算出了机器人气动跳跃的理论高度;利用ADAMS对机器人进行了跳跃过程的运动仿真;制作了所设计的气动轮式跳跃机器人的原型样机,并进行了多次跳跃试验。计算机仿真和跳跃试验的结果与理论计算相吻合,证明了所提出的机器人跳跃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为设计微型机器人的气动跳跃提供了有益参考。
  • 综合应用
  • 代光辉, 杨胡坤, 张晴晴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48-152.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22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某型号输油泵的结构,提高输油性能,研究了转子与泵体之间的径向间隙(以下简称:间隙)对泵流动特性的影响。采用ICEM软件对输油泵内流场进行建模与网格划分,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输油泵在6种间隙及3种转速工况下的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转速下出口流量和出口压力随间隙的变化曲线,对比分析了不同间隙下输油泵内流场的流动速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间隙为0.3 mm工况下,可获得较大的输出流量和出口压力,但出油口上部容易产生回流现象;间隙为0.4 mm工况下,可获得较大的输出流量,并且出油口流速呈现中心高、两侧依次减小的状态,然而,出口压力相对前者减小了32.01%(额定转速360 r/min工况下)。
  • 理论研究
  • 张杰, 赵斌, 郝云晓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53-160.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23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在普通曳引电梯运行过程中,当处于轻载上行和重载下行工况,曳引机处于发电状态,再生能量通过制动电阻消耗掉,不仅造成了能量的浪费,而且还增加了机房的散热负担。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采用变排量液压泵/马达的电液混合驱动曳引电梯节能系统。该系统可将曳引机处于发电状态时产生的能量储存在蓄能器中,当电梯处于电动状态时,蓄能器能量释放,辅助曳引机驱动。研究中,在SimualtionX中建立了考虑蓄能器压力脉动及曳引机负载转矩变化的电-液联合仿真模型,并基于曳引机的运行特性,建立了变量泵/马达的流量动态模型。仿真获取了曳引机的能耗及转矩的特性,并与传统电梯及采用定排量泵/马达节能系统电梯的电机能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变排量液压泵/马达来吸收和释放电梯运行时所产生的能量能够最大限度的达到能量的回收利用,与定排量节能曳引电梯相比,节能效果可达到10%~40%。
  • 综合应用
  • 李燕, 全勇男, 蔡茂林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61-167.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24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静电消除器微喷嘴出气量的多少和空气速度,直接决定其一次电离出的正负离子数量和运送离子的能力,从而决定了其除静电的能力。因为微喷嘴出气口间隙只有几十微米,因此用粒子图像测速法研究其工作流场,存在着很大堵塞的风险。在此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对微喷嘴工作流场进行了分析,利用射流截面能量密度和信息熵对微喷嘴的射流截面进行了能量均匀性的定量分析研究,并发现微喷嘴出气间隙对空气动能密度分布和信息熵影响明显;小间隙喷嘴更聚能,但能量损失也更大,为后续进一步设计和优化微喷嘴性能提供了可靠的定量评估指标。
  • 理论研究
  • 吴锐, 王仪明, 方继根, 吴进军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68-173.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25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高速开关阀作为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中的核心部件,其电磁特性会对整体系统的运行质量与效率构成影响,针对其电磁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高速开关阀的数学模型,包括机械模型和电磁场模型;搭建了电磁特性测试试验台;分析了电流、电压、温度等因素对电磁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电流变化呈线性关系;随气隙和温度变化分别呈非线性关系;当气隙超过0.8 mm时,电磁力几乎不随气隙变化,呈现比例电磁铁的特性。
  • 肖旺, 赵登利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74-180.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26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液压制动系统的原理、组成和设计结构。对偏航液压制动系统的连接管路、偏航制动器及其摩擦片等部件造成的制动系统建压迟滞时间进行了数学建模和理论分析。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偏航液压制动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了连接管路类型和长度、制动流量、摩擦片弹性模量及磨损状态、偏航制动器数量等多个因素对偏航液压制动系统响应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明确了偏航液压制动系统设计时的注意项点并提出了设计建议,为偏航液压制动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 周平, 郎鹿, 翟江
    液压与气动. 2020, 0(09): 181-186. https://doi.org/10.11832/j.issn.1000-4858.2020.09.027
    摘要 ( ) PDF全文 可视化 收藏
    恒压变量泵作为通用的飞机液压能源,其工作可靠性影响着飞机的飞行安全。近年来,发现某型液压泵回位活塞与滚轮存在撞击痕迹,这一异常现象给液压泵使用带来安全隐患。对产品相关结构进行分析、仿真及试验验证,发现随动腔存在较大瞬时峰值压力是导致撞击的原因所在,对回位活塞进行了适应性改进,解决了撞击问题,使该型液压泵更加稳定可靠,也为同类产品相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